弟弟ㄉ部落格
2008/12/30
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
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海拔1491.7米[1]。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
嵩山因為地質演化紀錄上的多樣性而被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嵩山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複雜、地殼發育完整、出露良好而聞名。在嵩山72峰里,從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岩層都有發現,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殼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岩石和地層類型都集中於此,時間跨度達30億年。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反映太古代至古生代三次地質構造運動——「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的遺跡。嵩山成為許多地質學研究者們的熱點考察區域。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蹟眾多,勘稱於五嶽。《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名句。始建於秦朝的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之一。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就是位於嵩山的少室山中,歷代高僧都長眠於此。
衡山
衡山又稱南嶽,是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山縣。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爲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在<<衡嶽吟>>中說: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
衡山的煙雲可與黃山媲美。遊人在山上,忽然雲霧升起,轉眼之間,清晰可見的一座座山峰,竟被一團團煙霧籠罩住,漸漸隱去身形,遊人自己也感到象在騰雲駕霧,只覺得一縷縷、一團團的青煙白氣,蕩於胸前,流於指隙,似乎伸手可捉,可又什麽都未捉到。突然,一陣清風拂面而過。風過處,天空便由灰而白,由濁而清,濃霧消散,遠處的山峰又清晰可辨了 。 衡山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稟五座最有名。祝融峰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南嶽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
登衡山必登祝融。古人說: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學家韓愈詩雲: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這兩句詩既寫了祝融峰的高峻、雄偉,又寫了衡山煙雲的美妙。傳說祝融峰是祝融遊息之地。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後,即由祝融保存火種。峰上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祝融峰的西邊有望月臺,在無雲的夜晚,到這裏賞月,別有一番美景。峰上還有觀日台,是看日出奇景的好地方。
山上寺廟很多,著名的有福嚴寺、南台寺、藏經殿、方廣寺。福嚴寺規模很大,稱爲南山第一古刹,寺 右有一株1400餘年的銀杏樹,樹幹粗壯,枝葉茂盛。南台寺建於六朝,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視南台寺爲祖庭。藏經殿因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於此,故名藏經殿。其周圍層巒疊翠,古木參天,景色秀麗,附近有搖錢樹、同根生、連理枝等奇樹以及允春亭、梳粧檯、釣魚臺等古迹。藏經殿之秀爲南嶽四絕之一。方廣寺處於南嶽峰嶺間,古樹蒼蒼,流水潺潺,幽雅深邃,因而有方廣寺之深的說法。
但是,南嶽最大的寺廟是位於衡山腳下的南嶽廟。它規模宏大,佈局嚴謹,占地面積多達98500平方米,在南方一帶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廟。南嶽廟始建于唐,歷代進行重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現存建築是清代重修的。整個廟宇有9進,包括正殿、寢宮、禦書樓、盤龍亭等建築。正殿高22米,莊嚴肅穆,氣勢雄渾。殿內有72根石柱,象徵著衡山七十二峰。正殿中央供奉著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神君。南嶽廟以總體佈局完整著稱。
衡山的煙雲可與黃山媲美。遊人在山上,忽然雲霧升起,轉眼之間,清晰可見的一座座山峰,竟被一團團煙霧籠罩住,漸漸隱去身形,遊人自己也感到象在騰雲駕霧,只覺得一縷縷、一團團的青煙白氣,蕩於胸前,流於指隙,似乎伸手可捉,可又什麽都未捉到。突然,一陣清風拂面而過。風過處,天空便由灰而白,由濁而清,濃霧消散,遠處的山峰又清晰可辨了 。 衡山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有七十二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稟五座最有名。祝融峰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南嶽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
登衡山必登祝融。古人說: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學家韓愈詩雲: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這兩句詩既寫了祝融峰的高峻、雄偉,又寫了衡山煙雲的美妙。傳說祝融峰是祝融遊息之地。祝融是神話傳說中的火神,自燧人氏發明取火以後,即由祝融保存火種。峰上有祝融殿,是明代所建。祝融峰的西邊有望月臺,在無雲的夜晚,到這裏賞月,別有一番美景。峰上還有觀日台,是看日出奇景的好地方。
山上寺廟很多,著名的有福嚴寺、南台寺、藏經殿、方廣寺。福嚴寺規模很大,稱爲南山第一古刹,寺 右有一株1400餘年的銀杏樹,樹幹粗壯,枝葉茂盛。南台寺建於六朝,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視南台寺爲祖庭。藏經殿因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於此,故名藏經殿。其周圍層巒疊翠,古木參天,景色秀麗,附近有搖錢樹、同根生、連理枝等奇樹以及允春亭、梳粧檯、釣魚臺等古迹。藏經殿之秀爲南嶽四絕之一。方廣寺處於南嶽峰嶺間,古樹蒼蒼,流水潺潺,幽雅深邃,因而有方廣寺之深的說法。
但是,南嶽最大的寺廟是位於衡山腳下的南嶽廟。它規模宏大,佈局嚴謹,占地面積多達98500平方米,在南方一帶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廟。南嶽廟始建于唐,歷代進行重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現存建築是清代重修的。整個廟宇有9進,包括正殿、寢宮、禦書樓、盤龍亭等建築。正殿高22米,莊嚴肅穆,氣勢雄渾。殿內有72根石柱,象徵著衡山七十二峰。正殿中央供奉著南嶽司天昭聖帝,即祝融神君。南嶽廟以總體佈局完整著稱。
2008/12/5
中國ㄉ五嶽五湖四海
五嶽,非五嶽。乃是指:(北嶽)恒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等五座中國五大名山。*五岳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岳分別爲“岱(泰)山、霍山、華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志”載,漢宣帝在西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岳爲泰山、西岳為華山、南岳爲霍山(即衡山)、北岳爲常山(即恒山)、中岳爲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五山為五岳,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2.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近代的說法)*古代認為五湖有多種說法,《國語》、《史記》中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的五湖是指:彭蠡(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彭蠡(鄱陽湖)到了清朝為洪澤湖所替代
3.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一般說法)*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爲,“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爲“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爲“四海”是連爲一體的。
相關詞:
2.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近代的說法)*古代認為五湖有多種說法,《國語》、《史記》中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的五湖是指:彭蠡(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彭蠡(鄱陽湖)到了清朝為洪澤湖所替代
3.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一般說法)*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爲,“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爲“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爲“四海”是連爲一體的。
相關詞:
中國ㄉ泰山
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泰山運動形成了巨大的山系,燕山運動奠定了泰山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泰山的雄偉和今日泰山的總體輪廓。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臺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有20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對研究中國東部太古代地層的劃分、對比,以及太古代歷史的恢復,均具重要意義。泰山西北麓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的灰岩和砂頁巖發育典型,已確定為我國寒武係中、上統的標準剖面,是古生物許多種屬的命名地或模式標本原產地。
泰山南部在太古界岩層上裂隙泉分佈甚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潤,有清心明目,止煩潤腸及利二便和輕身延年之功效”,古人稱為“泰山神水”。泰山北部,中上寒武係和奧陶係石炭岩岩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星羅棋佈。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受地層區輝長岩的堵截,紛紛涌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地貌分為衝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淩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與黃河中下游的東西通道交叉樞紐之側,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對泰山影響的擴大及其文化的弘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植被古木
泰山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覆蓋率達80%,從山麓拾級而上,可依次見到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的古樹名木,源於自然,歷史悠久,據《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有34個樹種,計萬餘株。他們與泰山歷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徵,其中著名的有漢柏淩寒、挂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歷史的見證,歷經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
泰山四季
泰山的四季更是別具風味:春回大地,萬物更生。泰山上下“松拱一天翠,草生萬壑青”,泰岱春曉的美景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人前來踏青賞春:紅的桃花、白的杏花、金黃的迎春柳和連翹花綴滿枝頭;西溪兩岸的刺槐花自下而上次第開放,花白如絮,花香襲人;岱頂大片的湖北海棠綻開蓓蕾,整座泰山像是成了花的海洋。
夏季的泰山,層層林海掩在茫茫的雲霧之中,一旦天氣放晴,滿山青翠欲滴,萬壑千峰,處處流溢著蓬勃的生命力。每當微風乍起,對松山一帶松濤陣陣,有如天籟。難怪乾隆帝有“岱宗最佳處,對松真絕奇”的詠嘆。
秋天,是泰山色彩最豐富的季節。遠遠望去,層林盡染:黃櫨、五角楓、花楸葉紅似火;銀杏、紫椴葉黃如金;松柏不凋,依然青翠;櫟樹、水榆、槭樹儘管色彩不那麼鮮艷,卻也給泰山的秋色增加了層次;衛矛在松柏的襯托下,萬綠叢中一點紅;與衛矛相媲美的藤本爬山虎,在夏季裏曾不露聲色,可到了深秋卻突然調子高昂,或紅滿一石,或紫盈一溝。造化像是大手筆的濃彩國畫,把泰山裝扮得分外妖嬈。
泰山的冬天別有一番韻味。不凋的松柏頂風冒雪傲然屹立在山巔,挺拔的竹林給泰山抹上了一團團翠綠,遇上雪後初霽,那景致更是妙不可言,整座大山銀裝素裹,色彩斑斕:綠樹、紅墻、黃瓦、白雪,還有那份難得的清新和寧靜,置身其中,使人心曠神怡。
●美學價值:
泰山不僅具有雄偉美,而且還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美學思想。 泰山的主要特徵--雄偉
泰山突起於華北大平原,淩駕於齊魯丘陵之上,相對高差達1300多米,與周圍平原、 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強烈對比,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格外高大。
群峰起伏,主峰突起。從海拔l50米的山麓泰安城,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 門海拔1460米、玉皇頂海拔l545米。層層疊起,形成由抑到揚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 高曠氣勢。
形體巨大,厚重安穩。泰山位於山東中部,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基礎寬 闊而形體集中。明代皇帝朱元漳描述泰山的氣勢時寫道:"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里"。 基礎寬闊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上述 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蒼松巨石的烘托。泰山多松柏,尤其古松蒼勁,如"壯士披甲",對泰山的雄偉形象起 著烘托的作用。泰山岩石主要由變質岩和花崗岩構成,岩性堅硬,節理髮育,經球狀風化, 形成裸露的峭壁懸崖和渾圓厚實的巨石,突幾峻拔,震撼人心。還有富於變化的泰山雲煙, 使人感到靜中有動,氣勢磅薄。所謂"蕩胸生層雲"(杜甫詩)、"呼吸宇宙"等,都因雲煙而使 人浮想聯翩。 泰山自然美的豐富性 泰山除宏觀上的雄偉特徵外,還蘊含著奇、險、秀、幽、奧、曠等 美的形象。如鬥母宮的三潭疊瀑,可謂雄中藏秀;百丈崖、瞻魯臺諸景,可謂寓險於雄;仙人 橋、臥龍槐,造化入神,堪稱奇觀;登泰山南天門領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與"曠然小 宇宙"的曠景詩趣;石塢則是探幽尋奧的所在
泰山美,體現了中國古代美學範疇的"陽剛之美"和"壯美"。漢武帝登泰山時讚曰:泰 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壯美能激勵人生,培養進取精神,幹百萬人登泰山,不僅領略自然之壯美,也能激勵自 己攀登事業高峰的進取心。
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觀美和人文景觀美的有機結合。在幾千年開發建設中,把富有美 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價值更高,內容更 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泰山風景景觀。
泰山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 動的需要而設計的,主體是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從祭 地的社首山到封天的玉皇頂,在10千米登山道兩側。把整座泰山作為完整的自然空間,進行整體構思。
泰山以南坡對比強烈,最為壯觀,封禪活動選定從南坡沿中溪而上約10千米的路線,分成三段:一是以泰安城為中心的人間;二是出城西南過奈河橋至嵩裏山為陰曹地府;三是自城北的撈宗坊開始,以長達6293級石階的天梯為紐帶,連結城區人間與岱頂天府。
泰安城是供古帝王封禪告祭,黎民百姓朝山進香,遊覽觀光之地。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從城區南門到岱宗坊,經登山盤道,直通"天府"的主體建築群,是古帝王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這一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體現由人境至仙境的過渡思想。從地形上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步步抬升,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由嚴整到自由, 因自然環境而異;從意境上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穹宇,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紅墻黃瓦則始 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和漫長的登道連貫起來,形成了 一條極為壯觀的封禪祭祀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借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 境。首先是在封禪祭把序列空間的位置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到陡之勢,造成登 "天梯"意境。下段是緊緊地收縮,登上南天門,驟然開闊,如同到達仙境,真乃環境心理學 上的傑作。 在建築單體或群組位置的選擇與建築形象的創作上,屬封禪祭祀的序列建築,有跨盤 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築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挂的 宗教建築,也有聳立於山顛的祭祀建築等。不在序列之中的獨立建築則建於深山之中。這 些建築由於功能不同,對環境的選擇也不同,而不同的環境對建築的造型也不一樣,這就 需要在兩者之間以求默契。如南天門位置的選擇和建築形象的創造上,正是人工天門有 "意",自然天門有"境",人工借自然之"勢",自然借人工之"力",這意與境的結合,就構成 了人類不朽的文明。此外,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與裝飾上以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 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則建亭,該設閣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則造型輕巧,需收 縮空間處則敦實厚重,充分體現建築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思想。泰山石在建築上的應用更是如此,不僅有全石結構的小品建築,而且有以石刻為主的碑砌建築,使建築藝術與石 刻藝術融為一體。還有被人工加鑿而組織到建築中來的自然石:有的巧立林道兩側,被意 為雲門;有的雙雙聳立於山顛,被意為天門;有的深隔山崖,被意為神仙洞府;而姿態萬千 的自然石被譽為各種生物,所以泰山石就是泰山建築融於自然的基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繪畫、雕刻、山 石、林木揉為一體,而且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和一 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還在於為我們留下了建築如何去順應自然,並以自己所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意境的優秀範例。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 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 泰山古建築中還有不少寺廟和書院,樸素淡雅,或建於青山秀水之間,或深藏於幽谷茂林之中,使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泰山的歷史文化中,還有大量讚賞泰山自然美,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和中華民族的偉大 精神的摩崖石刻和碑碣。據統計,從岱廟至岱頂沿途中分佈著823處碑碣和摩崖刻石。從時 代上有秦(公元前209年)李斯刻石(尚存10個殘字),漢張遷碑和衡方碑,晉孫夫人碑,北齊 經石峪摩崖石刻,岱頂唐摩崖石刻;至於宋代以後,更是紛紛題刻,李斯刻石可謂是摩崖刻 石之祖。泰山摩崖,有的點石成景,如"斬雲劍";有的點題意境,如"呼吸宇宙",有的因景寓 意,如"高山流水";有的因石賦形,如"醉心"等。這不僅豐富了泰山的景觀形象,而且寓景 觀以文化內容。從書法藝術來看,有的順石勢而飛舞,有的著石蒼古,有的飄逸灑脫,有的 端莊嚴肅,有的剛勁,有的秀麗,真是百花齊放。就書體而論,真、草、隸、篆各體俱全。就流 派來講,顏、柳、歐、趙應有盡有。所以,泰山不愧是"中國歷代摩崖石刻藝術博覽館",其規 模之大、展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 所無與倫比的。
泰山南部在太古界岩層上裂隙泉分佈甚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潤,有清心明目,止煩潤腸及利二便和輕身延年之功效”,古人稱為“泰山神水”。泰山北部,中上寒武係和奧陶係石炭岩岩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星羅棋佈。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受地層區輝長岩的堵截,紛紛涌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地貌分為衝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淩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與黃河中下游的東西通道交叉樞紐之側,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對泰山影響的擴大及其文化的弘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植被古木
泰山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覆蓋率達80%,從山麓拾級而上,可依次見到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的古樹名木,源於自然,歷史悠久,據《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有34個樹種,計萬餘株。他們與泰山歷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徵,其中著名的有漢柏淩寒、挂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歷史的見證,歷經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
泰山四季
泰山的四季更是別具風味:春回大地,萬物更生。泰山上下“松拱一天翠,草生萬壑青”,泰岱春曉的美景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人前來踏青賞春:紅的桃花、白的杏花、金黃的迎春柳和連翹花綴滿枝頭;西溪兩岸的刺槐花自下而上次第開放,花白如絮,花香襲人;岱頂大片的湖北海棠綻開蓓蕾,整座泰山像是成了花的海洋。
夏季的泰山,層層林海掩在茫茫的雲霧之中,一旦天氣放晴,滿山青翠欲滴,萬壑千峰,處處流溢著蓬勃的生命力。每當微風乍起,對松山一帶松濤陣陣,有如天籟。難怪乾隆帝有“岱宗最佳處,對松真絕奇”的詠嘆。
秋天,是泰山色彩最豐富的季節。遠遠望去,層林盡染:黃櫨、五角楓、花楸葉紅似火;銀杏、紫椴葉黃如金;松柏不凋,依然青翠;櫟樹、水榆、槭樹儘管色彩不那麼鮮艷,卻也給泰山的秋色增加了層次;衛矛在松柏的襯托下,萬綠叢中一點紅;與衛矛相媲美的藤本爬山虎,在夏季裏曾不露聲色,可到了深秋卻突然調子高昂,或紅滿一石,或紫盈一溝。造化像是大手筆的濃彩國畫,把泰山裝扮得分外妖嬈。
泰山的冬天別有一番韻味。不凋的松柏頂風冒雪傲然屹立在山巔,挺拔的竹林給泰山抹上了一團團翠綠,遇上雪後初霽,那景致更是妙不可言,整座大山銀裝素裹,色彩斑斕:綠樹、紅墻、黃瓦、白雪,還有那份難得的清新和寧靜,置身其中,使人心曠神怡。
●美學價值:
泰山不僅具有雄偉美,而且還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美學思想。 泰山的主要特徵--雄偉
泰山突起於華北大平原,淩駕於齊魯丘陵之上,相對高差達1300多米,與周圍平原、 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強烈對比,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格外高大。
群峰起伏,主峰突起。從海拔l50米的山麓泰安城,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 門海拔1460米、玉皇頂海拔l545米。層層疊起,形成由抑到揚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 高曠氣勢。
形體巨大,厚重安穩。泰山位於山東中部,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基礎寬 闊而形體集中。明代皇帝朱元漳描述泰山的氣勢時寫道:"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幾千百里"。 基礎寬闊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上述 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蒼松巨石的烘托。泰山多松柏,尤其古松蒼勁,如"壯士披甲",對泰山的雄偉形象起 著烘托的作用。泰山岩石主要由變質岩和花崗岩構成,岩性堅硬,節理髮育,經球狀風化, 形成裸露的峭壁懸崖和渾圓厚實的巨石,突幾峻拔,震撼人心。還有富於變化的泰山雲煙, 使人感到靜中有動,氣勢磅薄。所謂"蕩胸生層雲"(杜甫詩)、"呼吸宇宙"等,都因雲煙而使 人浮想聯翩。 泰山自然美的豐富性 泰山除宏觀上的雄偉特徵外,還蘊含著奇、險、秀、幽、奧、曠等 美的形象。如鬥母宮的三潭疊瀑,可謂雄中藏秀;百丈崖、瞻魯臺諸景,可謂寓險於雄;仙人 橋、臥龍槐,造化入神,堪稱奇觀;登泰山南天門領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與"曠然小 宇宙"的曠景詩趣;石塢則是探幽尋奧的所在
泰山美,體現了中國古代美學範疇的"陽剛之美"和"壯美"。漢武帝登泰山時讚曰:泰 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壯美能激勵人生,培養進取精神,幹百萬人登泰山,不僅領略自然之壯美,也能激勵自 己攀登事業高峰的進取心。
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觀美和人文景觀美的有機結合。在幾千年開發建設中,把富有美 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價值更高,內容更 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泰山風景景觀。
泰山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 動的需要而設計的,主體是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從祭 地的社首山到封天的玉皇頂,在10千米登山道兩側。把整座泰山作為完整的自然空間,進行整體構思。
泰山以南坡對比強烈,最為壯觀,封禪活動選定從南坡沿中溪而上約10千米的路線,分成三段:一是以泰安城為中心的人間;二是出城西南過奈河橋至嵩裏山為陰曹地府;三是自城北的撈宗坊開始,以長達6293級石階的天梯為紐帶,連結城區人間與岱頂天府。
泰安城是供古帝王封禪告祭,黎民百姓朝山進香,遊覽觀光之地。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從城區南門到岱宗坊,經登山盤道,直通"天府"的主體建築群,是古帝王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這一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體現由人境至仙境的過渡思想。從地形上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步步抬升,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由嚴整到自由, 因自然環境而異;從意境上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穹宇,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紅墻黃瓦則始 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和漫長的登道連貫起來,形成了 一條極為壯觀的封禪祭祀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借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 境。首先是在封禪祭把序列空間的位置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到陡之勢,造成登 "天梯"意境。下段是緊緊地收縮,登上南天門,驟然開闊,如同到達仙境,真乃環境心理學 上的傑作。 在建築單體或群組位置的選擇與建築形象的創作上,屬封禪祭祀的序列建築,有跨盤 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築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挂的 宗教建築,也有聳立於山顛的祭祀建築等。不在序列之中的獨立建築則建於深山之中。這 些建築由於功能不同,對環境的選擇也不同,而不同的環境對建築的造型也不一樣,這就 需要在兩者之間以求默契。如南天門位置的選擇和建築形象的創造上,正是人工天門有 "意",自然天門有"境",人工借自然之"勢",自然借人工之"力",這意與境的結合,就構成 了人類不朽的文明。此外,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與裝飾上以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 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則建亭,該設閣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則造型輕巧,需收 縮空間處則敦實厚重,充分體現建築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思想。泰山石在建築上的應用更是如此,不僅有全石結構的小品建築,而且有以石刻為主的碑砌建築,使建築藝術與石 刻藝術融為一體。還有被人工加鑿而組織到建築中來的自然石:有的巧立林道兩側,被意 為雲門;有的雙雙聳立於山顛,被意為天門;有的深隔山崖,被意為神仙洞府;而姿態萬千 的自然石被譽為各種生物,所以泰山石就是泰山建築融於自然的基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繪畫、雕刻、山 石、林木揉為一體,而且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和一 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還在於為我們留下了建築如何去順應自然,並以自己所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意境的優秀範例。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 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 泰山古建築中還有不少寺廟和書院,樸素淡雅,或建於青山秀水之間,或深藏於幽谷茂林之中,使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泰山的歷史文化中,還有大量讚賞泰山自然美,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和中華民族的偉大 精神的摩崖石刻和碑碣。據統計,從岱廟至岱頂沿途中分佈著823處碑碣和摩崖刻石。從時 代上有秦(公元前209年)李斯刻石(尚存10個殘字),漢張遷碑和衡方碑,晉孫夫人碑,北齊 經石峪摩崖石刻,岱頂唐摩崖石刻;至於宋代以後,更是紛紛題刻,李斯刻石可謂是摩崖刻 石之祖。泰山摩崖,有的點石成景,如"斬雲劍";有的點題意境,如"呼吸宇宙",有的因景寓 意,如"高山流水";有的因石賦形,如"醉心"等。這不僅豐富了泰山的景觀形象,而且寓景 觀以文化內容。從書法藝術來看,有的順石勢而飛舞,有的著石蒼古,有的飄逸灑脫,有的 端莊嚴肅,有的剛勁,有的秀麗,真是百花齊放。就書體而論,真、草、隸、篆各體俱全。就流 派來講,顏、柳、歐、趙應有盡有。所以,泰山不愧是"中國歷代摩崖石刻藝術博覽館",其規 模之大、展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 所無與倫比的。
2008/12/4
圈谷與冰河遺跡遍佈的雪山
次高山即是今日所稱一般人所稱的雪山,可能是台灣眾山裡擁有最多名字的高山。西方稱Mt. Syivia(西魯比亞山),泰雅族稱Hagai(哈蓋,為雪山東麓溪頭蕃稱呼),日據時代則因次於最高峰的新高山而稱次高山,光復後先總統蔣公則取名為興隆山。雪山為雪山山脈第一高峰,亦為全台灣僅次於玉山的第二高峰,海拔為3886公尺。
「雪山」名稱是來自於泰雅族人普遍稱呼此山「Sekoan」(雪高翁,為雪山西麓北勢蕃稱呼),意為「岩壁的裂溝」,後簡稱為「雪翁山」或「 雪山」。這是因為泰雅族原住民見到雪山主峰南面的岩壁崩裂嚴重,造成許多縱向裂溝,形成特殊地形。雪山主峰的東北側下方,呈東北方向開口之長橢圓形窪地,日據時代許多地理學者認為應是圈谷( 冰斗)地形證據。但也有學者認為,此窪地開口下方並沒有一般認定冰河地形指標的懸谷及U形谷,認為只是岩壁因風化作用造成岩塊崩落而形成的「崩谷」地形。但最近楊(1999)的研究發現冰河直接證據的擦橫 (Striation)和冰坎(Cirque threshold)等地貌,證實雪山圈谷在上個世紀的冰河期確實發生過冰河作用。並鑑定出冰斗與冰斗湖的存在與位置。
雪山山脈由始新世至中新世之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之岩系構成,在年代上屬於比較古老的岩層,位於台灣中北部,呈現東北至西南走向,略為偏西。整個山脈長約一百八十公里,寬約28公里,東以蘭陽溪斷層谷與大甲溪上游縱谷(合稱皮亞南構造線)與中央山脈分界,北起三貂嶺,南迄南投濁水溪北岸,由於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大甲溪的侵蝕,整個山脈被分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三個地理區。
雪山則恰位於雪山地壘的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及板岩所構成。雪山地區並有多處的「圈谷」地形,其中最大最完整的是在主峰東北面下方,呈東北向開口的橢圓形大石礫坡,長達一公里,寬也有600公尺,海拔高度約3600公尺左右,雪山並且是是台灣冰河遺跡最多的地方。
為了保護雪山山脈的地質、地景與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政府於1992年七月將雪山山脈最主要的雪山地壘範圍,規劃成立了雪霸國家公園。雪山地壘以雪山為中心,呈放射狀分歧,可概分為六道稜脈,分別為主稜(大雪山稜脈)、南支稜(雪劍稜脈)、北稜(雪霸稜脈)、北東支稜(桃山稜脈)、東南支稜(志佳陽大山稜脈)、及東支稜(雪山東峰稜脈)。其中從雪山到大霸尖山這段十餘公里南北縱向的稜線,是整個雪山地壘中最峻峭的一段稜脈,自1928年日人沼井鐵太郎曾讚歎寫道「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述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後,大家就將這段崩崖岩壁遍佈的稜線稱為「聖稜線」。成為登山者與泰雅族原住民朝聖與尊崇的目標。
「雪山」名稱是來自於泰雅族人普遍稱呼此山「Sekoan」(雪高翁,為雪山西麓北勢蕃稱呼),意為「岩壁的裂溝」,後簡稱為「雪翁山」或「 雪山」。這是因為泰雅族原住民見到雪山主峰南面的岩壁崩裂嚴重,造成許多縱向裂溝,形成特殊地形。雪山主峰的東北側下方,呈東北方向開口之長橢圓形窪地,日據時代許多地理學者認為應是圈谷( 冰斗)地形證據。但也有學者認為,此窪地開口下方並沒有一般認定冰河地形指標的懸谷及U形谷,認為只是岩壁因風化作用造成岩塊崩落而形成的「崩谷」地形。但最近楊(1999)的研究發現冰河直接證據的擦橫 (Striation)和冰坎(Cirque threshold)等地貌,證實雪山圈谷在上個世紀的冰河期確實發生過冰河作用。並鑑定出冰斗與冰斗湖的存在與位置。
雪山山脈由始新世至中新世之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之岩系構成,在年代上屬於比較古老的岩層,位於台灣中北部,呈現東北至西南走向,略為偏西。整個山脈長約一百八十公里,寬約28公里,東以蘭陽溪斷層谷與大甲溪上游縱谷(合稱皮亞南構造線)與中央山脈分界,北起三貂嶺,南迄南投濁水溪北岸,由於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大甲溪的侵蝕,整個山脈被分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三個地理區。
雪山則恰位於雪山地壘的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及板岩所構成。雪山地區並有多處的「圈谷」地形,其中最大最完整的是在主峰東北面下方,呈東北向開口的橢圓形大石礫坡,長達一公里,寬也有600公尺,海拔高度約3600公尺左右,雪山並且是是台灣冰河遺跡最多的地方。
為了保護雪山山脈的地質、地景與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政府於1992年七月將雪山山脈最主要的雪山地壘範圍,規劃成立了雪霸國家公園。雪山地壘以雪山為中心,呈放射狀分歧,可概分為六道稜脈,分別為主稜(大雪山稜脈)、南支稜(雪劍稜脈)、北稜(雪霸稜脈)、北東支稜(桃山稜脈)、東南支稜(志佳陽大山稜脈)、及東支稜(雪山東峰稜脈)。其中從雪山到大霸尖山這段十餘公里南北縱向的稜線,是整個雪山地壘中最峻峭的一段稜脈,自1928年日人沼井鐵太郎曾讚歎寫道「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述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後,大家就將這段崩崖岩壁遍佈的稜線稱為「聖稜線」。成為登山者與泰雅族原住民朝聖與尊崇的目標。
太平山
半個世紀以前,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的所在地曾是太平山林場最重要的木材轉運站,竹林車站、鐵道、火車頭、卸木平台、貯木區…,都蘊藏了過去林業與羅東鎮發展的故事。羅東自然教育中心透過教師研習的方式使教師們認識太平山林業文化歷史,藉由老照片的回顧,穿越時空感受過去太平山林場的盛況與生活點滴,認識各個階段與不同自然環境中,林業與林業聚落的發展軌跡與智慧。活動中並將參觀園區內即將開幕的「森活館」及「森產館」,目睹當年原景重現,更能體會林業的過往點滴,共同思考我們的未來。期望教師透過本次研習活動,能適切運用本中心的場域及校外教學服務,共構自然教育中心課程發展的夥伴關係
2008/11/27
喜馬拉雅山脈
亞洲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00公尺(24,000呎)。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也稱埃佛勒斯峰,薩加‧瑪塔峰),高達8844.43米(29,035呎)。這些山的偉岸峰顛聳立在永久雪線之上。數千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對於南亞民族產生了人格化的深刻影響,其文學、政治、經濟、神話和宗教都反映了這一點。冰川覆蓋的浩茫高峰早就吸引了古代印度朝聖者們的矚目,他們據梵語詞hima(雪)和alaya(域)為這一雄偉的山系創造了喜馬拉雅山這一梵語名字。如今喜馬拉雅山脈為全世界登山者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時也向他們提出最大的挑戰。
該山脈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北部邊界及其與北部大陸之間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系從北非至東南亞太平洋海岸環繞半個世界的巨大山帶的組成部分。喜馬拉雅山脈本體在查謨和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有爭議地區的帕爾巴特峰(8,126公尺〔26,660呎〕)至西藏南迦巴瓦峰(7,756公尺〔25,445呎〕)之間,從西向東連綿不斷橫亙2,500公里(1,550哩)。兩個喜馬拉雅山王國尼泊爾和不丹位於山脈東、西兩端之間。喜馬拉雅山脈在西北與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交界,在北面與西藏高原接壤。喜馬拉雅山脈從南至北的寬度,在201∼402公里(125∼250哩)之間。總面積約為594,400平方公里(229,500平方哩)。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我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我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帕米爾高原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約2500公里,寬200-300公里。 經緯度:27° 59' N, 86° 56' E 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珠穆朗瑪”是藏語雪山女神的意思。她銀裝素裹,亭亭玉立於地球之巔,俯視人間,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時而出現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隱藏在雪白的祥雲裡,更顯出她那聖潔、端莊、美麗和神秘的形象。作為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對於中外登山隊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攀登目標。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 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 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 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 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 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該山脈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北部邊界及其與北部大陸之間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系從北非至東南亞太平洋海岸環繞半個世界的巨大山帶的組成部分。喜馬拉雅山脈本體在查謨和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有爭議地區的帕爾巴特峰(8,126公尺〔26,660呎〕)至西藏南迦巴瓦峰(7,756公尺〔25,445呎〕)之間,從西向東連綿不斷橫亙2,500公里(1,550哩)。兩個喜馬拉雅山王國尼泊爾和不丹位於山脈東、西兩端之間。喜馬拉雅山脈在西北與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交界,在北面與西藏高原接壤。喜馬拉雅山脈從南至北的寬度,在201∼402公里(125∼250哩)之間。總面積約為594,400平方公里(229,500平方哩)。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我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我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帕米爾高原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約2500公里,寬200-300公里。 經緯度:27° 59' N, 86° 56' E 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珠穆朗瑪”是藏語雪山女神的意思。她銀裝素裹,亭亭玉立於地球之巔,俯視人間,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時而出現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隱藏在雪白的祥雲裡,更顯出她那聖潔、端莊、美麗和神秘的形象。作為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對於中外登山隊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攀登目標。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 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 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 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 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 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