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非五嶽。乃是指:(北嶽)恒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等五座中國五大名山。*五岳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岳分別爲“岱(泰)山、霍山、華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志”載,漢宣帝在西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岳爲泰山、西岳為華山、南岳爲霍山(即衡山)、北岳爲常山(即恒山)、中岳爲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五山為五岳,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2.五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近代的說法)*古代認為五湖有多種說法,《國語》、《史記》中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的五湖是指:彭蠡(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彭蠡(鄱陽湖)到了清朝為洪澤湖所替代
3.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一般說法)*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爲,“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爲“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爲“四海”是連爲一體的。
相關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